我们大家常常听到万恶的旧社会这个词今天就通过老照片欣赏下旧社会
发布日期: 2025-03-25 10:03:26 来源: 配送

  西德尼·戴维·甘博(Sidney David Gamble)是一位美国社会学家、摄影家以及人道主义者,他的镜头记录了近一个世纪前中国的风土人情,见证了社会变迁与时代进步。甘博的摄影作品不仅揭示了当时中国的社会面貌,也通过独特的人文视角,展示了人民的生活状态、风俗习惯以及对世界的不同认知。以下是甘博拍摄的一些经典照片,每一幅都蕴含着深刻的历史和社会意义。

  这张照片捕捉了与外国老师在北京一家语言学校的合影。照片中的学生穿着传统的中式服装,面带微笑,姿态端庄。老师则站在中央,神情严肃,仿佛在教导着这群学子怎么来面对即将来临的时代变革。学校的背景是典型的清末民初的建筑风格,透露出浓厚的知识氛围和社会动荡时期对教育的渴望。在那时,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慢慢的变多的中国人开始有效学习外语,尤其是英语,这不仅是通向现代化的桥梁,也是个人走向世界的通道。

  Metcalf医生和病人,西医西药的进入确实拯救了很多病人。拍摄地:中国天津(1917-1919)

  这张照片展示了在天津的西医诊所,Metcalf医生正在为病人诊治。照片中的医生身穿西式白大褂,手中拿着医疗工具,表情专注,而病人则多是小朋友,似乎正在等待医生的诊断。通过这张照片,甘博展示了中西医疗方式的交汇与融合。在那个时代,西医刚刚传入中国,尤其是在北方的城市,西医与传统中医并行发展。这张照片不仅记录了医生与病人之间的信任关系,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医疗环境的转变。

  祭坛上的菩萨,很多珍贵的雕塑都已经丢失了。拍摄地:北京(1917-1919)

  在北京的一座寺庙中,祭坛上供奉着一尊菩萨像,周围点缀着鲜花和香火。照片的光线柔和,香火缭绕,散发出一种宁静和神圣的氛围。这张照片通过细腻的构图,捕捉了中国传统宗教文化的庄严与虔诚。在那个时代,寺庙不仅是宗教活动的中心,也是社会活动的重要场所,许多人在这里祈福、修行,甚至举行集体仪式。甘博通过这幅照片,记录了中国人对精神世界的深刻敬畏。

  明十三陵的石骆驼,这个石骆驼雕刻手法非常精湛。拍摄地:北京昌平(1924-1927)

  这张照片展现了北京昌平明十三陵附近的石骆驼雕像。石雕骆驼昂首挺胸,栩栩如生,仿佛守卫着古老的陵墓。明十三陵是明朝皇帝的皇家陵寝,而这些雕塑则代表着皇家气派与尊贵。甘博通过这幅作品展示了中国古代帝王文化的瑰丽与厚重,也反映了陵墓文化中对权力和永恒的追求。石骆驼静静伫立,见证着数百年的历史风云。

  葬礼上跳舞的人们,当时的韩国也是非常落后。拍摄地:韩国首尔(1917-1919)

  这张照片拍摄的是韩国首尔一场传统葬礼上的民俗舞蹈。舞者们身穿传统服饰,手持道具,跳动的舞姿充满了庄重与肃穆,似乎是在为亡者送行。葬礼仪式中融入了跳舞和歌唱,象征着人们对亡灵的尊敬与纪念。这一文化习俗反映了韩国与中国在传统丧葬礼仪中的相似之处,也揭示了东亚文化中人与自然、神灵之间的和谐关系。

  藤椅上的婴儿,这种棉袄六零后,七零后很多都穿过。拍摄地:河北定县(1931-1932)

  在河北定县的一间简朴的家中,一位婴儿安静地坐在藤椅上,周围没有玩具。这张照片捕捉了一个温馨的瞬间,婴儿的表情天真无邪,藤椅给人一种怀旧的感觉。甘博用这张照片呈现了普通中国家庭的日常生活,婴儿是家庭的希望和未来,而藤椅则象征着那个时代的生活方式。照片的温暖色调让人感受到家庭的亲密与安宁。

  这张照片展现了一座庙宇的内部景象。庙内香火旺盛,香烟缭绕,信徒们在神像前虔诚祈祷。通过这张照片,甘博记录了中国宗教信仰的丰富性和宗教场所的神圣气氛。无论是佛教寺庙还是道教宫观,庙宇一直是中国文化中重要的精神象征。庙内的装饰、香火和供品,体现了人们对神灵的尊敬与依赖。

  囚犯正在拉木枝,当时的法律非常严苛,成为犯人就要受各种惩罚。拍摄地:四川达州(1917-1919)

  这张照片中,几名囚犯正在四川达州的监狱内拉运木枝。他们表情严肃,动作笨重,显然是在进行艰苦的劳役。这幅作品通过囚犯的劳动场景,展示了当时中国监狱中酷刑与劳役的现实,反映了社会的黑暗面。同时,囚犯的困境也凸显了那个时代社会的不公与压迫。

  教导主任,当时是比较重视教育的,教师待遇比较好。拍摄地点:中国北京(1924-1927)

  这张照片拍摄的是一位北京学校的教导主任,他正站在学校的教室门口,身穿传统的长衫,表情严肃。甘博通过这张图片记录了中国近代教育事业的艰难发展与教育工作者的辛勤付出。这位教导主任不仅仅是学生们的管理者,也是当时社会教育改革的见证者。通过这张照片,甘博传递了中国教育领域中对知识的渴求,以及社会对教育改革的期望。

  祈年殿,当时北平很多建筑得不到应有的维护,主要是财力不足。拍摄地:北京天坛(1917-1919)

  这张照片拍摄了北京天坛的祈年殿,庙宇的建筑宏伟壮丽,屋顶的蓝色瓦片与周围的绿树相映成趣。祈年殿是皇帝向天祈求丰收的地方,象征着中国古代的天地观和皇权的至高无上。甘博通过这幅照片,不仅记录了天坛的建筑美学,还让我们感受到中国古代帝王文化中的天命观念。

  这张照片拍摄的是黄浦江的景象,江面上船只穿梭,背景则是上海的天际线。能够正常的看到,江面上的水流湍急,一些传统的木船与现代的蒸汽船在同一个画面中并列,展示了那个时代上海的交通与商业活力。黄浦江作为上海的交通要道,不仅是水路运输的枢纽,也是上海这座国际大都市繁荣的象征。甘博通过镜头捕捉到的这一瞬间,反映了上海作为东西方文化交汇点的独特魅力。

  重庆的古老城门巍然屹立,城墙上的砖石历史悠远长久,透着厚重的文化气息。这张照片记录了重庆城市的一角,表现了古老城墙与现代化之间的对比。重庆作为山城,城门不仅仅具备防御功能,还承载着许多历史与故事。甘博的镜头让我们正真看到,不仅是当时的建筑风格,也让我们感受到一个城市的历史底蕴与文化传承。

  打谷场,上面放着木头叉子,当时农业生产方式非常落后。拍摄地:河北定县(1931-1932)

  这张照片拍摄了河北定县的一处打谷场,农民们正在用传统的方式收割庄稼。甘博通过这幅照片展现了中国北方农村的农业生产方式和农民的辛勤劳作。这些农民们虽然生活贫困,但他们身上却透露着对土地的依赖与对生活的坚韧态度。甘博通过这幅照片提醒我们,在中国广大农村地区,农业依旧是民众生计的大多数来自,也是社会运作的核心部分。

  自行车也坐人力车,有钱人很会享受。拍摄地:北京通县(1917-1919)

  这张照片呈现了重庆的一个峡谷口,险峻的山峰和蜿蜒的河流交织成壮丽的自然景观。峡谷的两侧被茂密的森林覆盖,远处的云雾弥漫,给人一种神秘的感觉。这张照片不仅让人感受到自然的威严与奇美,也体现了重庆山地城市的独特地理环境。峡谷口是连接两岸的重要通道,承载了无数历史的故事。

  灯塔,当时船只离不开灯塔,尤其晚上航行。拍摄地:中国南海(1917-1919)

  位于中国南海的灯塔屹立在海岸线上,夜晚的灯光引导着船只安全航行。甘博通过这张照片记录了中国海岸线上的灯塔,它不仅是航海的指引,也是海上安全的保障。灯塔是海上交通的一个重要标志,象征着技术与自然的结合。而这张照片也反映了中国在那个时代逐步重视海上安全与对外贸易的趋势。

  妙高塔(印式佛塔),我国当时各地修建了很多塔,默默守护中华大地。拍摄地:北京玉泉山(1924-1927)

  妙高塔,位于北京玉泉山,是一座典型的印式佛塔。照片中的塔身高耸,周围的环境幽静,给人一种宁静的感觉。塔顶的佛像庄严肃穆,仿佛守护着这片古老的土地。妙高塔作为佛教建筑的一部分,融合了中国传统与外来文化的元素,展现了北京作为文化交汇点的独特魅力。甘博通过这张照片,展现了佛教艺术在中国的发展及其与中国本土文化的融合。

  大学生和平,当时学生接受了先进的文化理念,经常举行各种。拍摄地:北京长安街西三座门(1919年11月14)

  这张照片拍摄的是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北京长安街上学生们进行和平的场景。学生们高举标语,表达他们对社会不公的抗议与对民主自由的追求。甘博通过这张照片,不仅记录了中国现代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社会运动,也反映了中国知识分子在历史转折点上的及其重要的作用。这场运动不仅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也改变了无数年轻人的命运。

  载客的手推独轮车 Passenger Wheelbarrows,这在当时是主要的交通工具,很多妇人,有钱人出门就坐这种独轮车。拍摄地:山东济南(1917-1919)

  济南的街头,民众正在推着独轮车,车上坐了客人。这张照片生动展现了当时城市交通的原始状态,手推独轮车是当时许多人出行的主要方式之一。甘博通过对这一场景的捕捉,让我们感受到了那个时代城市生活的节奏与特征。这张照片也揭示了劳动人民对日常生活的坚韧承受力,尽管条件简陋,但他们依然生活得充实且有力量。

  这张照片拍摄的是朝鲜平壤的火车站,站台上的一位男子戴着冬季帽子,站在列车旁边。这种冬季帽子设计十分独特,保暖而实用。男子的表情显得有些疲惫,仿佛刚从长途旅行中归来。甘博通过这张照片,展示了当时朝鲜平壤的街景与人物形象,同时也反映了那个时代交通和衣着风格的特点。

  牦牛 Long Haired Cattle,当时没有放牧管理,很多地方都光秃秃的。拍摄地:四川茂县、理县(1917-1919)

  四川茂县和理县的高原上,一头牦牛在悠闲地吃草,远处的山脉苍翠欲滴,草原广阔。这张照片通过对牦牛的刻画,展示了中国西部高原地区的自然景观与牧民生活。牦牛不仅是当地人民生活的重心,也是高原文化的重要象征。甘博通过这张照片展现了中国西部的原始风貌和牧区生活的独特性。

  做炉子 Making Stoves,手艺人在旧社会还是比较吃香的。拍摄地:北京(1917-1919)

  在北京的一处街头,一个铁匠正用简单的工具制作炉子。他的身旁堆满了半成品和原材料,周围围观的人则显得好奇又敬佩。甘博的镜头捕捉了铁匠专注的神情,汗水在阳光下闪闪发光。这幅照片展现了当时的手工业精神——每一个炉子都承载着手艺人的汗水与智慧,也反映了百姓日常生活中对火炉这种生活必需品的依赖。

  岸边露天剃头 Shore Barber Shop,剃头挑子一头热,实际上这样理发现在早市也有。拍摄地:重庆(1917-1919)

  在重庆的一条河岸边,一个简陋的剃头摊吸引了几位顾客。剃头匠熟练地挥动剃刀,旁边的顾客则悠闲地等待着。河风拂过,带来一丝凉意。甘博记录下了这幅画面,展现了当时人们日常生活中简单却充满人情味的一面。露天剃头既是谋生的手段,也是街头交流的场所。

  打谷子,粮食在当时非常宝贵,不饿肚子就很开心了。羌族苏村 Flailing, Chiang So Village,拍摄地:四川苏村(1917-1919)

  在四川羌族的苏村,一群村民正在田间忙碌地打谷子。阳光下,金黄的稻谷铺满了地面,村民们手中的木棍有节奏地敲击着稻穗,扬起一阵阵谷壳的尘埃。甘博的镜头展现了羌族人勤劳与团结的一面,同时也捕捉到了农村丰收时的喜悦与忙碌。

  魁星楼是一座融合了宗教与民间传统文化的建筑,四周环绕着古老的街巷。甘博拍摄的这张照片以独特的角度展现了它的建筑细节——飞檐翘角与雕刻精美的窗棂相得益彰。魁星楼不仅是一座寺,更是那个年代北京多元文化的见证。

  关押学生的监狱,探视室 Students Jail, Meeting Hall,很多进步学生被关押,判刑。拍摄地:北京(1919)

  这张照片展示了北京某监狱的探视室,一群年轻的学生被关押在里面。甘博通过镜头捕捉到这些年轻学子的表情,他们中有的看起来愁眉苦脸,有的则显得无奈而沉默。这一幕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对于的打压,也揭示了政治斗争对普通民众,尤其是青年一代的深刻影响。甘博的这幅作品,表达了他对学生命运的关注,以及对社会不公的深切反思。

  在北京潭柘寺的庭院中,一座古老的日晷静静伫立,阳光投射在刻有时间的石面上。甘博用镜头捕捉了这件古老仪器的独特美感,它不仅是时间的记录者,更是传统科技的象征。这幅照片让人感叹古人利用自然规律的智慧,也让现代人重新认识到民间传统文化中的科学精神。

  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内,孔子像安静地矗立在书院的一角。这张照片通过孔子像的沉稳和书院内的古老氛围,展现了中国民间传统文化对人们心灵的塑造作用。甘博的镜头捕捉到了中国古代教育和文化传承的深远影响,也让我们对中国儒家文化的悠久历史和哲学智慧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

  葬礼上的丧鼓和鼓手 ,当时重丧葬,很多老人积攒棺材本。Funeral drum & beater,拍摄地:北京 颐和园(1924-1927)

  在北京颐和园的一个葬礼现场,丧鼓的鼓声低沉而有节奏,鼓手正闲聊。这张照片记录了中国传统丧葬习俗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鼓声为亡者送行。甘博通过镜头捕捉了这一文化仪式的庄重与神圣,也反映了中国人对生死的独特理解和表达。通过这张照片,甘博让我们感受到了文化中生死之间的儒雅与尊重。

  在四川杂谷脑的一座藏传佛教寺庙前,转经轮被供奉在主楼台上,阳光洒在金色的轮子上,显得神圣而庄重。也许一位僧人正缓缓转动经轮,嘴里念诵着经文。这幅照片展现了藏族文化中虔诚的宗教信仰,也让观者感受到一种宁静与和谐。

  这张照片捕捉了在圆明园举行的学生大会,莱因奇和张伯苓等重要人物的身影。会议讨论的主题涵盖了中国社会和教育的未来发展,标志着当时知识分子对国家未来的深刻关注。

  沙尘暴 Dust Storm,当时为了取暖,很多树木都砍光了。 拍摄地:北京通县(1917-1919)

  在这幅照片中,强烈的沙尘暴席卷北京的通县,突显了自然灾害对中国北方地区的影响。这种天气现象也象征了当时社会与自然环境的抗争。

  这张照片展示了四川茂县白水寨的传统雕塑——阴阳脸。这种面具式的雕塑展示了中国传统信仰与艺术的结合,阴阳五行的哲学思想在此表达得淋漓尽致。

  这张照片呈现了四川杂谷脑地区的转经轮,转经轮的设计是藏传佛教文化的象征,反映了当地信仰的深厚根基。高台上的转经轮与背景的自然景观构成了强烈的文化对比。

  晒兽皮,打猎是当时一种职业,很多猎人以此为生。拍摄地:河南郑州(1917-1919)

  这幅照片展现了河南郑州的兽皮晒制过程,传统的手工艺与农耕社会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体现了中国乡村的劳动与生产模式。

  照片中是河北定县的城隍庙牌坊,展示了中国传统庙宇建筑的庄严与神圣。牌坊的雕刻精美,体现了中国古代城市文化的繁荣与宗教信仰的深远影响。

  葬礼,警察乐队 Police band,民国电视剧很多这样的警察。 拍摄地:北京(1924-1927)

  在北京的一场葬礼中,一支警察乐队正在演奏哀乐。乐手们穿着整齐的制服,神情肃穆,周围的亲友低声抽泣,场面庄严肃穆。甘博通过这幅影像记录了传统与现代交织的丧葬习俗,也反映了当时社会中的变革与融合。

  这张照片展示了山东泰山的叫花子与手杖,那个木棍主要是为避免狗咬。构成了一幅富有象征意义的场景,展示了当时社会贫困与残障的现象。

  灌溉渠边的牛雕像 Cow on Irrigation Work,这些雕刻非常耗时间,也需要民间艺人过硬的技法。拍摄地:四川都江堰市/灌县 (1917-1919)

  在四川的都江堰灌溉渠旁,一尊牛雕像和周围的自然景象相映成趣。该雕像与都江堰的水利工程相结合,体现了中国古代农耕文化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

  浙江杭州的石拱桥上,一位老者正牵着绳子带领马匹过桥。桥下清澈的河水与石桥的古老结构形成鲜明的对比。这张照片通过简单的日常生活场景,展现了传统中国建筑与乡村生活的和谐共处。甘博通过这一场景的呈现,让人感受到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深刻联系,桥梁不仅是连接空间的物理结构,也象征着跨越时间的文化传承。

  华表 statuary ,这在当时是很多石匠的劳动成果。拍摄地:北京(1924-1927)

  北京的华表象征着皇帝的权威和文化传承。照片呈现了这一经典的建筑艺术形式,反映了中国古代宫廷与祭祀文化的庄严。

  地坛是北京的重要宗教遗址之一,照片通过细腻的构图与视角,呈现了这一传统祭祀场所的庄重与肃穆。

  佛塔 Pagoda,我国很多塔建造的非常高,就不可以建造体积太大,缺少混凝土技术。拍摄地:北京(1924-1927)

  这张照片捕捉了北京佛塔的宏伟与神圣,佛塔不仅是宗教象征,还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代表之一。

  路景(Street Scene, 拍摄地:河北定县,1931-1932)当时多数都是土路,下雨天非常泥泞。 这张街景照片展示了河北定县的市井生活,传统的街道与行人交织,展现了当时社会的日常活动与民众文化。

  这张照片展示了重庆的煤块加工场景,反映了城市化进程中的工业劳动和传统生产方式的结合。

  舞狮者近照 Lion Society - close,制作这样的狮子花费不菲,所以都是家里一辈一辈传下来的制作手艺。拍摄地:北京妙峰山 (1924-1927)这张照片近距离捕捉了一位舞狮者的表演,舞狮是中国传统节庆和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中国丰富的民俗文化。

  石五供 Stone Incense, 拍摄地:河北清西陵(1924-1927)当时很多祭品都用石头雕刻。河北清西陵的石五供,通过五种石雕祭品的呈现,展示了中国古代皇室祭祀文化的严谨和庄重。

  穿着老虎服的小孩 Child in Tiger Costume, 拍摄地:北京(1917-1919)这张照片中的小孩穿着传统的老虎服,老虎服在中国民间传统文化中象征着驱邪避灾,反映了民间信仰在儿童生活中的体现。

  十三陵,文臣 Ming Tombs, priest statue,拍摄地:北京明 十三陵(1924-1927),这是皇家陵墓,很多雕塑都是全国最好的石匠制作的。这张照片展示了北京明十三陵的文臣像,反映了中国古代皇帝对文臣的尊重与纪念,同时也展现了明清时期雕塑艺术的精湛。

  村中梯子 Chiang Ladder,拍摄 地:四川汶川县苏村(1917-1919)这张照片展现了四川汶川县苏村的乡村生活,梯子被作为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工具,体现了中国农村的自然与人文景观。

  墓前跪拜的妇女 Woman praying at grave, 看服饰还是有钱人家。拍摄地:上海 (1924-1927)这张照片展示了一位妇女在墓前跪拜,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孝道文化及其对先人的尊敬。

  马克的房间 Macs Room, 拍摄地:河北开封(1917-1919),当时的人们有书看就很知足了。照片展示了燕京大学的建筑风格,体现了西式教育与中国民间传统文化的交融,象征了中国近代教育的转型。

  燕京大学建筑 Yenching Building, 看得出当时还是很重视教育的。拍摄地:北京燕京大学(1931-1932)照片展示了燕京大学的建筑风格,体现了西式教育与中国民间传统文化的交融,象征了中国近代教育的转型。

  铁匠铺 Blacksmith shop,铁匠在当时是非常辛苦的。拍摄地:北京妙峰山 (1924-1927)这张照片展示了北京妙峰山的铁匠铺,铁匠的手工艺品不仅是中国传统工艺的代表,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劳动分工。

  拉盐卤桶的牛车 Salt Brine Wagon, 都是木头车轮,这个车也很容易坏。拍摄地:浙江杭州(1917-1919)这张照片展示了浙江杭州盐卤运输的传统方式,牛车作为古老的运输工具,在当时的商业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猪市 Pig Market,拍摄地:北京(1917-1919)这张照片展示了北京的猪市,市场的喧嚣和人群的忙碌反映了中国传统商业活动的活跃。我们注意到当时都是黑猪。

  金顶 Gold Roof,房檐上有龙。拍摄地:河北承德(1924-1927)这张照片展示了河北承德的金顶建筑,金顶象征着皇家权威和富贵,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中的豪华与精美。

  从医院看到的景象 View from Hospital,都是平房。拍摄地:四川成都(1917-1919)这张照片通过医院窗户展示了成都的城市景观,反映了当时城市化进程中的医疗设施与社区生活。

  大型中式建筑 large house,在当时农村谁家有这样的房子,妥妥的大户人家。拍摄地:中国(1931-1932)这张照片展示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宏伟,体现了当时建筑风格的精美与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九龙壁(中景) Dragon Wall (Medium),这个现在还有,小伙伴可以去参观。拍摄地:北京(1917-1919)照片中的九龙壁是中国古代皇家文化的象征,龙的雕刻代表了中国皇帝的尊贵与权威。

  以上是甘博的拍摄的一些经典照片,展示了他如何通过镜头捕捉20世纪初中国的社会、文化和人民生活的多样性。这些照片不仅是历史的见证,也为咱们提供了一个跨越百年的视觉体验,让我们得以深入理解那个时代的中国。